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中冶以“双碳”目标为行动纲领,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贯穿于企业发展、工程建设、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全过程。从钢铁行业能效革新到城市绿色建造,从矿山生态修复到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国中冶用科技硬实力与生态大情怀,在钢铁森林与绿水青山之间架起绿色桥梁,在绿色低碳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镌刻出央企践行“双碳”目标的责任担当。
绿色冶金熔铸低碳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中冶持续聚焦“冶金建设”核心主业,主动顺应钢铁行业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钢铁工业全流程低碳绿色生产,着手开展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落地装备节能技术,努力实现冶金全过程减污降碳,为钢铁行业注入绿色活力。一方面以氢冶金技术为引领,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变革。中冶京诚开发出国际首个转炉全余热回收工艺路线,打造国内首个氢基直接还原竖炉实验平台,引领钢铁冶金绿色低碳技术革新应用。2024年9月,EP承包加氢站项目成功投运,首次将绿氢注入氢冶金工程;2024年12月,EPC总包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投产,打通“绿氢-电炉-高端钢材”全流程低碳路径。依托河钢氢冶金项目,创新焦炉煤气零重整工艺,还原气体氢碳比达8:1,年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降碳70%,污染物削减最高达80%。另一方面以钢厂节能管理为支撑,全方位构建低碳冶金发展新格局。中冶南方自主开发的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相比传统电炉,冶炼周期缩短15-20分钟,电极消耗降低30%,吨钢电耗降低25%以上,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总承包建设的全球6条带钢无头连铸连轧生产线相比常规热轧工艺可降低能源消耗50%-70%、降低水消耗60%-80%。此外,自主开发的WisCAS低碳系统在新余钢铁实现了业内首次对硅钢机组碳足迹的揭晓,并成功在湖北顺乐实施对典型电炉短流程产品碳足迹的动态评定。
绿色建造编制生态脉络
中国中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科学施工、绿色施工、文明施工,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着力开展绿色建造,充分落实生态建设、污染防治、循环低碳的管理要求,全方位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一方面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零碳化。上海宝冶承建的宝山再生能源项目首次打造公园化的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工业中心与城市景观完美结合。项目是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的一体化设施,兼具垃圾处理和发电两项功能,垃圾处理能力达3800吨/日,每年发电8亿度,可供上海常住人口使用四个月,节约标煤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万吨。2024年,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绿色奖项32项,并作为全国绿色观摩工地受到多家国家主流媒体关注。
上海宝冶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
另一方面构建多维度绿色建造体系,以实际行动践行“好房子”理念。中国二十二冶以中冶钢构绿建房(MCC STEEL HOUSE)-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20天建造出绿色转型标杆工程——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867.1平方米,建筑高度16.3米,具有开放式超大空间、SI住宅、高度集成化等优势。楼内采用七恒生态健康环控系统,可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恒压、恒智七大功能;创新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使被动式节能与主动式产能相结合,实现“建造房屋”向“制造房屋”的转变。
中国二十二冶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全景图
绿色矿山雕琢重生之美
中国中冶始终坚守“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使命,依托七十余载矿山建设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工程实践,构建起覆盖矿山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矩阵,在绿色矿山建设特别是矿山综合治理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领先的核心技术,在服务国家“双碳”行动中彰显央企责任担当。一方面深耕绿色矿山技术体系,实现从源头减排到能效革命。中国恩菲聚焦有色矿山主业,创新研发全尾砂充填、露天坑恢复治理、智能通风及余热回收、高效碎磨、绿色预选等一批绿色矿山核心技术,构建起覆盖矿山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体系,建成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尾砂充填系统,实现大宗尾砂的安全处置和露天坑的生态修复;研制自适应智能通风构筑物、高性能制冷装备与热能利用装备,实现矿热共采及井下通风系统低碳高效运转;研发以高压辊磨机作为三段(或四段)破碎的新碎磨工艺,开发的自主分析软件系统可实现绿色预选技术及参数优化。该技术矩阵已在思山岭铁矿、眼前山铁矿、普朗铜矿以及南芬铁矿等工程成功应用,为矿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恩菲思山岭铁矿
另一方面致力生态修复创新实践,实现从伤痕治理到生命重构。中冶北方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黑色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在矿山综合治理领域形成了以边坡治理、露天采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塌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及覆土绿化等一系列领先的核心技术,使生态系统达到自我运行标准,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近两年先后承接了攀枝花青杠坪矿业中采场边坡综合治理工程、北京首云矿业和尚峪尾矿库工程、北京霍各庄南露天采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探索出一条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冶北方治理后的北京霍各庄南露天采场
绿色水体奏响循环乐章
中国中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布局环保生态产业,持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在水环境治理、污废水处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方面深耕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领域,打造全产业链技术领先优势。中冶华天持续强化科研攻关突破,联合申报的“水-土-根(植被)耦合作用下岸滩冲刷失稳机理研究”成功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持续推动装备研发应用,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漂浮式排水管道缺陷探测船、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等多个水环境治理高端装备,依托公司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实现装备标准化、市场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备销售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探索水环境业务转型发展,向水安全与水资源领域不断开拓新市场、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突破废水治理技术壁垒,打造生态环保示范标杆。中冶生态环保相继攻克市政和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高效节能降耗技术、污水处理高排放标准技术等难题,构建起市政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矩阵。2024年,中冶生态环保COD消减量14余万吨,氨氮消减量1.6万余吨,总磷消减量2千余吨,总氮消减量1.6万余吨。所属北京房山良乡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形成污水处理、水源热泵、光伏发电、智慧水务、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六位一体”污水处理格局,采用的污水源热泵技术解决全厂近8000平方米范围的供暖及制冷问题。
中冶华天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水环境治理和农污项目镇淮公园
中冶生态环保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中冶将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卷,在“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业务领域续写绿色答卷,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与工程实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冶方案”,让绿色生产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责任编辑:石海平】